Wednesday, May 8, 2013
海闊天空之廣西南丹行
2012年8月,我和太太及小姨子跑了一趟中國之旅,目的地是廣西的南丹縣城。返馬迄今已九個多月,憶起當時情景,尚意猶未盡……
八月夏季的桂林,乾燥悶熱得如站在火爐旁。往西北約400公里外的南丹縣城,卻是氣溫怡人,即便是夏天,只宛如馬來西亞的常年熱帶氣候!
我們從桂林機場乘搭長途巴士自透柳州,再轉長巴前往南丹縣城,耗時約7個小時。沿途觀賞景色,不覺疲勞,美中不足的是,被列為第二級公路的桂柳高速公路,頗為顛簸,不如大馬南北大道的平坦。
在漫長旅途中,我對中國長巴司機的駕駛態度留下深刻印象。每當路邊出現行人,或有車輛準備駛出時,司機必定按響車笛警示。謹慎駕駛是好事,但一路上車笛響了二三十次,令我這個大馬人大開眼界。
抵達南丹縣城,已是入夜時分。親戚接應,熱情款待,晚飯過後特步往南丹市中心體會當地的夜生活。各類小食琳琅滿目,最為顯著者是當地著名的米粉、螺螄粉及串燒,幾乎佔據大部份的檔攤。
南丹縣城的第一夜,讓我們見識了當地市民的悠哉閑哉生活。市中心的一個露地廣場,變成一個偌大的舞場,男女老少成雙成對的隨著音樂當街起舞,祥和的氣氛也感染了在場的所有人。
南丹縣城處於廣西的西北部,總面積達3916平方公里,受管轄的地區包括7鎮4鄉。人口只約28萬,但卻住有壯、漢、瑤、苗、毛南、水等23個民族。
據史載,南丹是中國歷史上的“兵家喉地”,也是桂、黔、川交通的重要樞紐。南丹歷史悠久,宋朝置南丹州,明朝復南丹州,清朝稱南丹土州,民國7年改州置縣至今。
從網絡資料得知,南丹乃是一個旅遊避暑的好勝地。她的特點是冬天時沒有嚴重的寒流、夏天時也無酷暑,年均氣溫16.9℃。山水奇景及多姿的洞穴,是“桂林山水甲天下”之外的另一個景色!
白褲瑤族
中國民族多達56個,南丹縣佔了其中23個,壯、漢、瑤、苗、毛南、水等民族之中,又以“白褲瑤”最為獨特。
白褲瑤是瑤族的一個支系,自稱“布諾”,由於男子都穿著齊膝的白褲,所以稱為白褲瑤。他們主要聚居在廣西西北的南丹縣八圩、里湖瑤族鄉和貴州省荔波縣朝陽區瑤山鄉一帶,總人口約3萬。
白褲瑤族大多數居住在偏遠的大石山區裡,生存環境非常惡劣。在與自然環境搏鬥的艱難生活中,他們創造了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在服飾、婚俗、葬禮等各種濃郁的多姿多彩民族文化風情之中,又以銅鼓舞最具代表性。
據統計,白褲瑤人口雖不多,但卻保存有300多面銅鼓。這些在戰爭年代作為戰鼓的
銅鼓,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
演變迄今,白褲瑤族在如今的年代,一般上都會在每年秋後的五穀豐收、重要節日或逢老人過世時敲打,而白褲瑤族的風情,成為了南丹縣最具吸引力的賣點。
初到南丹縣,在我們眼裡看到的壯族和漢族,無從分辨,唯獨瑤族特別是白褲瑤,則可輕易從他們的膚色及服飾中辨認。
白褲瑤的婦女,精於紡織。從織布、紡紗、刺繡到畫圖案的三十多道工序,都是她們獨自完成,難怪一套白褲瑤的服飾製作,需要一年時間。至今,白褲瑤仍保留著一套完整的手工製作技術。
白褲瑤婦女的另一特點,是不穿內衣。她們的夏天服飾也稱為“兩片瑤”,則上衣是一前一後兩塊布,隨意搭在肩上,而裡面什麼都不穿,側覽時雙乳若隱若現。她們不遮雙乳,不是情慾上的展露,而是對母性和生殖上的至高無上的崇拜。
婚禮俗習,白褲瑤族與眾不同。據當地人說,白褲瑤族女孩都只嫁給本族人,從不異族通婚,而她們一般早婚,十三、四歲就嫁人及生育孩子,異常普遍。
白褲瑤族男人的心胸,豁達得令人難以置信,結婚當天還允許新娘去會見以前的情人。他們相信如果不能忍受新娘在婚前有情人的事實,就會受到人們指責,認為他們心胸不豁達。
葬禮儀式,彰顯了白褲瑤族對老人的尊重和孝敬。砍牛送葬、打銅鼓及跳猴鼓舞都是缺一不可的儀式。
舅父在白褲瑤族人心目中,佔據重要地位。當家中有人逝世,家屬必須帶著砍牛刀向舅父報喪。當舅父見到牛刀,便知原委,翌日便帶領數十人,背著銅鼓,提著風桶,到死者家中舉行起鼓儀式。
在儀式中,牛被綁在木樁上,讓牛繞著木樁轉動。死者家屬按男女排著隊,每個將手裡拿著的谷穗餵牛,拜牛、哭牛。最後,主持砍牛儀式的巫師,邊撒白米,邊念先輩祖宗的功德等等。念完後,砍牛手從舅父手中接過牛刀揮刀砍牛,將牛血倒入預備好的酒中,再用竹簡裝上牛血灑,敬鼓手、敬親友、敬眾人。
砍牛一結束,便進入第二個祭祀儀式,打銅鼓、跳猴鼓舞。白褲瑤是聚族而葬,同族均有固定的墓地。眾人把靈柩抬到墓地,葬畢,在墳堆前豎立兩根圓木柱,木柱上刻著若幹道道,在中間插入被砍的牛角。牛角越多越表示死者的尊榮。安葬完畢,送葬者每人依例可以得到一塊牛肉和一團糯飯。
恩村洞
南丹縣的白褲瑤族,得天獨厚。上天賜予他們一個稱為“恩村洞”的巖溶洞穴,讓他們世代傳承的傳說與神話,得以“刻”在這個佈滿鐘乳石的洞穴裡。
恩村洞的鐘乳石鬼斧神功,形象各異,姿態萬千。有者看似武士,又有者如神傘、神斧及神雞。更有者看似兩軍對陣,尚有萬年龜在旁,無不栩栩如生,維妙維俏。每個鐘乳石形象,更代表著白褲瑤的愛情故事或崇拜的神靈。
恩村洞距離南丹縣城東部18公里,佔面積18.2平方公里,位於小場鎮與里湖瑤族鄉交界處。
恩村洞全長2968米,共有10個洞廳。洞內景致壯觀,洞體和鐘乳石類規模宏大。其中一個洞廳的底層佈滿直徑1至100毫米的穴珠,分佈範圍約600平方米,厚約15厘米。
這些如珍珠般的穴珠,成為恩村洞最為鮮明突出的景觀,故此恩村洞也被取名為“恩村珍珠洞”。
在南丹縣逗留的數天,親戚特別安排一個恩村洞之旅。由於八月夏季並非旅遊季節,所以我們抵步時就只得我們這個“旅遊團”。
從南丹縣城驅車前往恩村洞,沿途山路屬第四級公路(宛如大馬郊區的坭路),雨後
窯洞處處,顛簸慢行。18公里的路程,竟要費時約兩個小時。
要進入恩村洞的入口,必須先經過稻田的小徑。從入口到出口,全程3公里,步行觀賞需時一個半小時。
嚴冬季節時,洞內熱氣撲面,暖意融融。這次到訪巧逢夏天,但洞內依然寒意侵襲,清爽宜人,置身其中有如享用著“大自然的空調”。
在女導遊帶領下,我們邊觀賞邊聽講解。洞內的大小溶洞,多得難以數清。由石筍和石鐘乳浪漫橫生的名堂,就有:巨龜渡海、駱駝出關、光棍觀浴、皇娘浴池、凱旋門、仙官神仙、恐龍藏身、鎖賊廳、十八洞天九重關等。
從洞口出來後,似乎還意猶未盡,但想起回程又要顛簸一番,不禁心中叫苦。難以理解的是,南丹縣政府於2004年1月耗資修葺此洞,為何卻沒有改善必經之路呢?更可況8年後的今日,恩村洞許多設施廢棄,誠為可惜!
生態博物館
白褲瑤族是一個沒有文字記錄的民族,千百年來他們的傳統與習俗,都只能口述相傳。
直至廿一世紀初,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與南丹縣委及縣政府決定建設一個生態博物館,以征集、保存、展示和研究白褲瑤民族的文化。
這座生態博物館建在南丹縣里湖鄉懷里村,覆蓋11個自然村屯442戶的2166人,距離南丹縣城33公里,有四級油路直接通達。它於2003年12月舉行奠基儀式,並於2004年11月對外開放,成為廣西第一家少數民族生態博物館。
八月夏季的一個下午,親戚驅車帶領我們抵達生態博物館時,館門大開但卻沒有管理人在。親戚自然成為我們的講解人,再詳看展示品的圖文,對白褲瑤族的文化才略有所知。
生態博物館有如瑤寨的“濃縮版”,原本在瑤寨裡可見的糧倉、織布機、打銅鼓、打陀螺、吹牛角、吹拉利、吹木葉、女人織布、紡紗、畫裙,甚至瑤寨裡可以吃到的瑤山雞和瑤山黑豬等等,全以圖文一一收錄在館內。
糧倉是每個白褲瑤族村屯必備的設施之一,據知以茅草蓋的糧倉,其最強的功能據說是可以防鼠。也許,這與白褲瑤很愛捕鼠,也很愛吃鼠有關。
白褲瑤族根據老鼠喜於夜間活動的特點,每天傍晚就把特製的捕鼠夾,安放在房角屋後、村邊寨旁、四角地尾、或荒山野嶺,布下天羅地網。第二天收鼠夾,每次少者得三五隻,多者得四五十隻。
鼠肉被白褲瑤視為上等佳餚,多留作年節食用和招待貴賓。一旦村寨範圍的老鼠捕光獵盡了,族人就利用空閒日子,背著口糧,挑著一百多把鼠夾到別的民族、別的鄉,甚至到外縣去捕捉,邊捕邊烘乾鼠肉,常常滿載而歸。
白褲瑤的捕鼠習俗,有段動人傳說。相傳在遠古的時候,洪水吞噬人類,僅剩下白褲瑤兄妹倆人。為繁衍後代,妹妹將自己保存下來的棉種送給哥哥作情物。誰知棉種被老鼠吃了,妹妹很生氣,要求哥哥,滅不盡孝鼠就不結婚,於是哥哥便發明了這種鼠夾,滅盡老鼠,獲得了美好的愛情。捕鼠的習俗也就代代相傳。
另一個令人印象特深的展示品,是白褲瑤族自製的輪胎拖鞋。這種特製的拖鞋,彰顯了白褲瑤的智慧。
所謂的輪胎拖鞋,是以輪胎切割做成鞋底,然後再把內胎割成細片做成鞋面。比起以往的草鞋,輪胎拖鞋更為耐穿,十年八年也不會損壞,而且也適於川行山區。
南丹米粉
南丹的米粉和桂林的米粉,製法食法都一樣,可能是同屬廣西轄區之故。
兩地米粉的做工考究,上好大米先磨成漿後,裝袋濾干,再揣成粉團煮熟後壓搾成圓根或片狀即成。這與廣東人製造的米粉相同,只是圓根者稱為“賴粉”,而片狀者叫“沙河粉”。
米粉吃法多樣化,最講究滷水的製作,大致上是以豬、牛骨、羅漢果和各式佐料熬煮而成,香味濃郁。滷水的用料和做法不同,米粉的風味也不同。大致有生菜粉、牛腩粉、三鮮粉、原湯粉、滷菜粉、酸辣粉、馬肉米粉等。
第一種食法──冒熱米粉。先把燙熱的米粉濾干,再配以鍋燒豬牛肉片,鹵牛膀、牛肝等,加滷水、花生油、酥黃豆或辣椒、蒜蓉,攪拌入味。這種米粉吃起來拂拂作響,聲色味俱全。
第二種食法──原湯米粉。把切好調味的豬牛雜,放入小鐵鍋中煮熟,倒進盛有米粉的碗中,加上蔥花、味精、胡椒、麻油。這種米粉味道十分鮮美。
第三種食法──醋水米粉。這是一種無肉的素粉,只加酸醋、酸刀豆、酸辣椒拌吃,經濟爽口,婦女特別愛吃,夏天最受歡迎。
米粉是我在南丹及桂林的早餐,每碗4元人民幣。老板只負責將米粉及肉盛在碗裡,至於湯水及配料如蔥花辣椒等則由顧客自理。生意特好時,常見食客捧著碗,有者站者,也有者蹲著的大口吃,雖無儀態,但卻別有一番風味!
貓肉狗肉公開賣
瑤山雞和瑤山黑豬,是白褲瑤族的至愛,但令我們驚訝的是,原來貓和狗也是廣西的桌上佳肴!
桂林有間餐館號稱“山鼠王”,招牌菜以山鼠肉為主,而其他菜色除了啤酒魚外,也特製狗肉和貓肉,任客選擇。
南丹縣城的市集,也公開售賣狗肉,正如我們在巴剎買豬肉一樣,論斤出售。難怪在南丹逗留的數天,街頭不見貓狗的蹤跡!
(完)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如果加上照片一定会更有趣,虽然从你的文字可以想像的到当地的文化和情景,可是就欠缺了一点点东西,哈哈。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