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y 6, 2012

越南船民投奔怒海(五)


第五集
比東島16年滄桑
船民重返建碑感恩



1978年,大馬中央政府為了應付大量湧入的越南船民,決定向登嘉樓(舊名丁加奴)州政府暫借比東島(Pulau Bidong)作為船民收容之所。

從這一年開始,比東島與世隔絕,外人嚴禁踏足此島,而島上的船民也被禁止離開,以等待第三國的收容。

比東島收容的船民,人數多達25萬名。這些船民逐漸分批被送往第三國之際,大馬政府也面對登州漁民施以的壓力。

對這些漁民來言,比東島乃是他們世代相傳的避風港,一旦在南中國海作業遇到風暴時,此島則是他們最安全的避難區。現今此島為了收容船民而被列為禁區,而且一禁就是十多年,已令到他們忍無可忍,紛紛抗議。

登州政府對這些憤怒的漁民作出多番保證後,中央政府於1989年終於宣佈會於當年的3月14日為收容船民的最後期限,隨後則會關閉比東島,歸還給登州政府。

孰料這項宣佈卻適得其反,湧入東海岸的船民不減反增,平均每日登陸的船民達65人,逼使關閉行動不得不再拖延。

閉島聲明說了多次,直至兩年多後的1991年11月30日,比東島終於關閉,時任副首相嘉化峇峇代表中央政府將這個小島正式歸還給登州政府。

比東島在1991年關閉前,島上船民尚有1萬2000餘人。這些屬於最後一批的船民,隨後也另作安置,全部遷往吉隆坡的新街場難民營,等候第三國收容或送返越南。

曾耗資聯合國最高專員署1億7000萬令吉建設的諸多設施包括訓練中心等,也全部移交給登州政府處理。登州政府特設一個特別委員會研究收回比東島後的發展計劃,並再三強調:“我們的漁民今後可以踏足這個闊別13年的小島了!我們還有許多工作要做,以免這個小島變成鬼島……”。


從1978年“開放”至1991年關閉的13年期間,比東島的故事就不曾間斷。船民臨別秋波之前,還為這個小島取了一個名字,稱為“悲痛島”,似乎是要將他們的悲痛回憶全埋在這個小島上。

十餘年後的2005年,正當越南政府大事慶祝解放南越30週年時,142名來自世界各地的越南船民,重返比東島祭拜他們的逝世親人及同胞,重拾當年那段苦澀的回憶。

這些事業已有成及定居在第三國的越南人及越南華僑,當年投奔怒海時,大部分都是廿餘歲的年輕人。他們都是抱著“為了追求自由、嚮往更美好生活”的理念而投奔怒海。

這次他們重踏這個讓他們得以重生的比東島時,個個已是五、六十歲的人了。回憶當年逃難的日子,許多人強忍著奪眶而出的淚水,百感交集、不勝唏噓。

《亞洲週刊》如此報導:他們是通過各社區的報章、網際網絡獲悉“重訪比東島”之旅後,不約而同回返這個他們人生中永遠無法忘記的地方。他們把這個行程視為“回鄉”,探望“祖家”、祭拜沒有他們那麼幸運的親人及同胞。

雖然這個“家鄉”已經人煙不再,島上的建築物也因長年空置,頂受不了海風的吹打以及人為的破壞而破落不堪﹔雖然埋葬他們的親人、朋友、同胞的墳墓雜草叢生,不過青蔥翠綠的小島容貌尚存,島上一草一木、一瓦一屋都有著他們的回憶與故事。

趁著這次的“回鄉”,這批船民也在比東島立下一座鋼骨水泥的紀念碑。以下是紀念碑文前後兩面的原文翻譯:

(正面)“永遠懷念千百萬名在追求自由的路上犧牲的越南船民(1975-1996)。為所有因飢餓,口渴,被施暴強姦,體力耗盡不支,或一切原因死亡的船民,祈願他們如今將獲得永恆的安息。他們的犧牲,我們銘記於心,不曾遺忘-─海外越南船民社群,2005年立。”

(背面)“感恩聯合國難民最高專員署,紅十字會,馬來西亞紅星月會及其它來自全球的救濟團體,馬來西亞政府,及所有曾經在我們最需要時給於各種援助的國民。我們也衷心感激千萬名為援助船民而辛勤工作的個人義工或志工-─海外越南船民社群,2005年立。”


下週預告:比東島尚存的1萬2000餘名越南船民分批送往吉隆坡的新街場難民營,繼續等待第三國的收容。但在1993年開始,這個難民營卻連續爆發船民示威、絕食及暴動風波。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