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ne 26, 2011

默馬里事件(二)

第二集
警區主任遭百餘暴民包圍
黨要阻止救他一命

依布拉欣利比亞在百餘名追隨者持械“護駕”之下,逃過警方的第一次逮捕行動。數日後,他悄悄離開默馬里,潛逃至華玲縣的另兩個甘榜暫避風頭。

在他離開默馬里的一個半月期間,他的追隨者一直都設法勸他返回默馬里繼續他們的斗爭。為了確保他的安全,這批追隨者甚至持械在他住家日夜守候,實施廿四小時保護。

與此同時,警方並沒有放鬆其調查行動。從調查所得,警方知悉依布拉欣利比亞已於1985年4月間成立一個立名為“回教革命運動”的秘密組織,策劃要通過武力推翻政府。

為了避免流血,警方也通過各種管道,要求依布拉欣利比亞的親人、密友及黨同志勸他投誠。不過,警方的努力並無成果。

1985年10月20日是默馬里血腥日子的前奏。這一日的晚上,默馬里舉行一場講座會,出席者包括被警方通緝的依布拉欣利比亞。在大批手持利器的追隨者擁護之下,依布拉欣利比亞在口號聲中步入約有兩千人出席的會場內。

同一天的晚上,警方在默馬里以北約五公里的一個甘榜設下路障,檢查來往車輛時,從一名駕駛貨車的司機身上發現藏有兩把利刀。警方沒收有關武器,向司機警戒一番,然後讓他離去。

至晚上約9時50分,時任華玲警區主任東姑慕沙化沙(Tunku Muszaffar Shah)率領3名警員,乘坐警車在默馬里巡邏。此時,四週突然出現二三百名手持削尖竹杆、木棍、利劍及巴冷刀的暴民,圍著警車喝令警方交出較早前從貨車司機身上取走的武器。

這時的局勢,異常緊張,眾暴民揮動手中武器顯得非常激動。就在警區主任尚在猶疑不決及眾暴民即將要沖前之際,眾暴民之中跑出一人,舉起雙手高聲喝止:“他是 Pak Tunku,這裡的OCPD。不要傷害他……。他是可以信賴的人……。”

在呼喝聲中,眾暴民的憤激終被安撫下來。警區主任只好下令屬下,將較早前起獲的兩把利刀交還給他們,平息一場一觸即發的風波。

警區主任認識救他的人,乃是當地回教黨區部執委尤索夫胡申(Yusof Husin)。當時若不是尤索夫及時出面喝止,這名警區主任極有可能已成為眾暴民的刀棍冤魂。

(事隔24年後,已退休的東姑慕沙化終有機會與尤索夫會面,感謝他當年救命之恩。這是後話,容下期詳述)。

自此事發生後,依布拉欣利比亞及其追隨者採取更加嚴密的防守。他們除了準備大批的利劍、巴冷刀、削尖的竹杆之外,也利用炸魚彈藥自制炸彈及汽油彈,並從志願警衛團(RELA)手中取得一些長鎗。

即便局勢己越益嚴重,但是警方仍然抱著一絲希望力圖遊說他們投誠,惟經過五度的努力卻依然沒有成果。

1985年11月5日,有消息傳出警方準備採取行動進行大逮捕,默馬里村落頓時風聲鶴唳,依布拉欣利比亞的百餘名追隨者日夜駐守,以應付警方的到來。

過後證實,消息屬假。依布拉欣利比亞等人不甘屈服,他們在接下來的日子召集多次會談,並於11月18日晚在會議上達成多項決定。

警方事後查實,這些決定包括:(一)如果能夠挫敗警方的進攻,下一步行動是佔據華玲警局。(二)將人民代議士及巫統要員扣留,關在華玲警局。(三)要首相將政權移交給武裝部隊,將所有被扣的黨員釋放。(四)繼續進攻州政府大廈,扣留州務大臣及州行政議員,並宣佈以回教法執政。

相反的,當晚也決定如果無法挫敗警方的行動,將採取多項措施包括:逃往峇尤山區躲藏,以集中力量準備反攻、訓練逃亡者如何反攻、逃亡者中必須有人與有關人士聯絡,策劃新行動推翻政府、反攻行動包括攻擊當地的巫統領袖、攻擊警局以奪取武器……。

這邊廂已有決定,而那邊廂警方已部署行動。翌日早晨(11月19日),暴風雨終於來了!

下週預告:歷經數個月的繃緊拉鋸戰,警方決定在1985年11月19日採取行動。當警民沖突結束後,證實4名警員殉職及14名暴民伏誅,另外受傷的人數包括20名警員和9名暴民。


Sunday, June 19, 2011

默馬里血浴之戰(一)

第一集
宗教司圖謀造反
警首次圍捕失敗


吉打州華玲縣的巫金松共有31個馬來甘榜,人口約有一萬一千人,馬來人佔絕大多數。而默馬里(Memali)是巫金松內其中一個傳統甘榜,住有約450人,居民大部份以種植及割膠為生。

1955年,這個縣內的華玲小市鎮,曾因為時任首相東姑阿都拉曼與馬共領導人包括陳平舉行一場會談而轟動一時,一夜成名。30年後的1985年,這個縣內的默馬里村落,卻因一場宗教流血事件而再度成為全國焦點。

默馬里的血腥慘劇,是於1985年11月19日的早晨開始爆發。當日大批警員包抄默馬里一間木屋準備逮捕一名宗教司時,引起警民沖突,結果造成4名警員殉職,14名村民斃命,包括被視為目標人物的宗教司依布拉欣馬末。

依布拉欣馬末(Ibrahim Mahmood) 是何許人也?為何警隊要傾全力將他逮捕歸案?

原來,此人頗有來頭,在當地是一名聲名顯赫的宗教領導者,單是追隨者,就有五六百人之眾。

1942年7月1日出生於巫金松內另一個甘榜(查洛布)的依布拉欣馬末,自小就接受宗教教育。他在本土完成高等回教研究課程後,負笈前往印度馬德拉斯的一間學院攻讀宗教課程。

過後他又轉入另一間印度學院考取回教研究課程的學士學位,之後再前往埃及及利比亞修讀。他在利比亞的時間較長,所以他的眾多追隨者也稱他為依布拉欣利比亞(Ibrahim Libya)。

1974年他返回馬來西亞,在利比亞政府贊助之下,被安插在首相署的宗教組擔任傳教士。他曾多次受邀在電台及電視台主持宗教講座,直至1976年1月辭去這個傳教士之職,返回出身地之甘榜查洛布,在一宗私人宗教學校擔任教職。

1978年7月全國大選之前,他放棄教學之職,直接參與回教黨展開他的政治活動。他曾擔任多個要職,包括華玲回教黨青年團團長、華玲回教黨區委和吉打州回教黨青年團執委。1978年及1982年的全國大選,他兩度受派出戰吉打州的峇尤州議席,但均落選。

他在大選敗北之後,移居至甘榜默馬里,並在當地開辨了一間回教學校。這間雙層建築物不但是授課教室,而且也充當回教黨的黨所。

他在積極推動黨務之餘,也在當地宣揚極端的教義。他時常教誨他的追隨者,所謂的聖戰及殉戰就是以武器對抗政府。他指責政府傲慢不實行回教法,而警察則根據非回教的法律執行任務,所以警察也是對抗目標之一。

1984年年中開始,依布拉欣利比亞的活動更為頻密。他不斷的在檳城、霹靂和吉打州舉行的講座會上,宣揚他的極端思想,甚至煽動眾人通過武器為回教斗爭,並鼓吹抵制巫統舉辦的宴會及不惜犧牲性命來抗拒兩M政權。(所謂的兩M,是指時任正副首相的馬哈迪及慕沙希淡)。

局勢已越來越繃緊,內政部終於決定採取行動。1984年9月1日凌晨1時許,警方開隊準備闖入依布拉欣利比亞的默馬里住家,欲援引內部安全法令將他逮捕時,卻被百餘名手持削尖竹杆及情緒高漲的追隨者,擋在屋外。

雖然明知目標在屋內,但為了避免流血,警隊只好撤退,展延逮捕行動。

這次的逮捕行動失敗,據時任華玲警區主任東姑慕沙化沙在2011年3月受訪時回憶說,這是因政治部的“時差錯誤”而造成。

當年他出席匯報會時,被通知會於9月2日同時展開兩項逮捕行動,一個是在默馬里,另一個是在雙溪大年,而且行動是趁目標人物送孩子上學後展開。時任副首相慕沙希淡也再三交代,若遇到武力反抗,逮捕隊伍必須撤退。

一切安排妥當,但是雙溪大年警方卻提前於9月1日當晚採取行動捉人,默馬里警方也只好提早行動準備捉拿依布拉欣利比亞,結果卻打草驚了蛇!


下週預告:血腥日子的前一晚,時任華玲警區主任在默馬里巡邏時,被二三百名手持武器的暴民包圍,在千鈞一發之際幸有人及時出面阻止,救了這名警官一命。

Sunday, June 12, 2011

華警神探之陳沛武(二)

第二集(完結篇)
陳沛武揭華社通病
英勇事蹟灌錄唱片

馬共放下武器結束41年武裝斗爭,幕後功臣之一是當時處事低調及曝光率不高的陳沛武。

1989年12月2日,馬共與大馬及泰國政府在合艾舉行和平協議簽署儀式時,在場採訪的國際傳媒及大馬特派記者隊,都將焦點放在馬共總書記陳平及泰南第4軍區副司令吉迪將軍的身上。

當年我也參與採訪,見證這歷史性一刻。三十餘年從未露面的陳平,固然是重點人物,而吉迪將軍則被視為是拉攏雙方達致協議的“魯仲連”,所以鋒頭僅比陳平稍為遜色。我與同事過後也邀約吉迪將軍,作了一次獨家專訪。

約半年後的1990年6月20日,吉隆坡“突然”出現一位華裔總警長,而這人就是陳沛武。這次警察總部打破百年傳統,令隆市廣大華社極之振奮,並對陳沛武的出任視為一個大突破。“陳沛武”的名堂,也自此深入華社。

精通三語的陳沛武對華社的通病,看得徹透。他接受訪談時曾針這些通病發表一連串逆耳的忠言,而他本身也自嘲對自己能以華人身份出任吉隆坡總警長,並沒有一絲的光榮感覺。

他援用警方數據,揭露賣淫集團的成員99%是華人。在吉隆坡經營淫窟的是華人,姑爺仔是華人,把外國女子誘騙入我國的也是華人,負責運載妓女由各關口混入國內的是華人。

他也坦言在他掌管吉隆坡治安的兩年半期間,令他深感痛心疾首的是,華人勇於內鬥,無論社團或學校,內鬥的新聞層出不窮。

他更點出華人怕事及怕惹麻煩的作風,才使到私會黨無法絕跡,也就是說華人在助長他們的威風。如果華人能互相合作,遇到私會黨徒收取保護費時,勇於向警方投報及合力反擊,相信歹徒將沒有作為。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被譽為“鐵面包公”的陳沛武,其英勇事蹟及親民作風竟被唱片公司灌錄成曲,當歌來唱。不過,此曲是歌頌式而非“被唱衰”。這對一位華裔總警長來言,史無前例,雖非絕後,確是空前。

這首題為《犯罪的華人》歌曲,歌詞如下:“有位正義的拿督陳,無畏無私公正。他說社會犯罪案中有九十巴仙是華人,有人不服氣要辨審,一竹竿打翻一船人,眼看多少毒販白粉,全都是龍的傳人,打搶去偷殺人心狠,華人都有份,橫屍街頭的汪洋大盜絕不是別族人,從失信案到綁票,私會黨仇恨,不論少女失身,都是中國人,眼看受封社會功臣,多半是龍的傳人,隨時犧牲國家後盾,華人也都有份,五千年歷史禮義廉恥華人的文化根,從今別隱惡揚善,缺點來矯正,別封另個名稱,駝鳥的傳人。”

《犯罪的華人》是由皇星全音有限公司發行,並由張少林及姚乙合作灌錄。雖然歌詞沒有點名陳沛武,但是明眼人一聽就知道所指為誰。

陳沛武對這首歌曲,淡然的一笑置之。不過,他對“社會犯罪案中有九十巴仙是華人”的歌詞加以澄清,原句應是“九十巴仙的嚴重罪案是華人幹的”。他有必要指正,因兩者之差別甚鉅。

1992年8月原是陳沛武的退休日期,華團組織卻破天荒發起挽留請願行動,最終感動時任首相兼內政部長馬哈迪,准許陳沛武延長任期一年。

1993年7月31日,時年56歲的陳沛武終於不得不告別警界,在這一日結束38年警察生涯。

陳沛武退休後,政壇盛傳他將會參政,而馬華公會、沙巴團結黨及自由黨都在拉攏他加盟,更有傳言指他會被委任為上議員准備出任專司沙巴事務的聯邦部長。針對這些傳言,陳沛武一一加以否認,強調所傳純屬謠言,並聲稱本身無意參政。

反之,陳沛武退休後投身商界,受邀為十間公司的董事。這些公司包括陳氏家族在東馬的三間公司,其餘公司是南洋報業集團、萬隆百貨、馬來西亞磨石、R雷諾股票行、東方集團、沙巴森林工業及沙巴千力板廠。

從警界轉入商界,陳沛武的感言是:“未從商之前,我總以為警界與商界的工作性質有很大差別,但後來發覺原來同出一轍,都是人群聚在一起共事……”。


下週預告:

默馬里(Memali)的血腥慘劇,是於1985年11月19日的早晨開始爆發。當日大批警員包抄默馬里一間木屋準備逮捕一名宗教司時,引起警民沖突,結果造成4名警員殉職,14名村民斃命。

Sunday, June 5, 2011

華警神探之陳沛武(一)

第一集
創開埠百年歷史記錄
陳沛武出任隆總警長


吉隆坡是一國之都,開埠百年以來,只知道葉亞來是華裔開埠功臣,但卻從未有華裔警官擔任隆市總警長一職。

直至1990年,吉隆坡終於帶來大突破。這一年的6月20日,當時在警界服務已約35年的陳沛武走馬上任,成為吉隆坡有史以來第一位華裔州總警長。

陳沛武的出任,令吉隆坡的廣大華社極之振奮,因為過往警民關係總是存有一些隔閡,多年來重重累積也總是無法打破。他猶如華社與警方的一道溝通橋樑,華社對他更是抱著殷切的期望。

1937年生於沙巴州亞庇的陳沛武,出身自書香世家,自小就受到嚴謹家教的熏陶。他的父親陳滌塵曾經擔任華校督學,母親謝俠瑜則是亞庇的著名教育家。

他的父親早逝,因此自小母親負起身兼父職的重擔。向來非常注重家庭教育的謝俠瑜,執行的家規更是嚴格,讓陳沛武及弟妹從小就被灌輸遵守紀律的教誨。

從小學至中學初中三,陳沛武都是就讀於華校,直至中三畢業後才轉入英校,所以他精通三語。18歲他考取高級劍橋文憑後,立志要當警察。雖然當年華人社會一般觀念認為是“好男不當兵”,不過,陳沛武的決定並沒有受到家人的反對。

1955年,陳沛武投身警界,加入北婆羅州警察總部當普通警員。這個年代的北婆羅州,除了受到共產黨活動威脅之外,沿海一帶更是海盜猖獗的地區,所以當警察被視為是充滿挑戰性的高風險職業。

陳沛武只當了一年多的警察,就開始與海盜交鋒,並曾多次與海盜展開鎗戰,從鎗林彈雨中立功。

他與海盜的第一次交戰,是發生在1956年。當時陳沛武是在沙巴州古達警區擔任查案官,他接獲上頭命令後,率領一支警隊圍捕7名武裝海盜。

這批持有3支火力強猛萊福鎗的海盜開鎗反擊,雙方鎗來彈往。海盜耗盡鎗彈後,無路可逃,結果棄械投降。當年不足20歲的陳沛武,以性命相博,立下大功。

另一次的交戰,發生在1959年。當時已調任斗湖警區查案官的陳沛武,接獲任務追捕4名外國海盜。

在鎗林彈雨中,4名海盜逐一中鎗伏誅,但是,其中一名海盜臨死前發射的一鎗,擊中陳沛武的左手肘。這次的鎗傷,令陳沛武在醫院躺了7天,手臂也永遠留下一道疤痕。

1963年,陳沛武擢升為警長。此後,他在警界的地位日漸升高,曾被派往刑事調查部、野戰部隊及政治部服務。他先後擔任的警職包括亞庇警區主任、斗湖警區主任、霹靂州刑事調查主任、沙巴副總警長及全國政治部副總監。

在擔任全國政治部副總監期間,陳沛武於1989年在泰國的普吉島,參與了與馬共和談的任務。他與當時就任副警察總長的拉欣諾及後來出任警察總長的諾連邁都是大馬和談代表團的成員。

泰方代表團以第4軍區副司令吉迪將軍為首。馬共代表團則以馬共中委阿蘇為首,唯一團員為馬共中委拉昔邁丁。阿蘇是馬共老中委,原名章傳慶,在談判過程中病逝,後由馬共第12支隊司令員吳一石接任。(馬共下山不到一年,吳一石也跟著病逝)。

1989年普吉島和談與1955年華玲和談,相隔了整整34年。據悉,這次會談是以泰國政府、大馬政府及馬來亞共產黨3方的名義正式進行,地點選在泰南的普吉島。

這項正式會談舉行了5個回合。各輪會談進行的日期,分別是2月2日至3日、3月15日至17日、5月11日至13日、10月2日至3日、11月2日至4日。

1989年12月2日,馬共終於放下41年的武裝斗爭,在合艾與大馬及泰國政府簽署和平協議。陳沛武也完成使命,見證了這歷史性的一刻!


下週預告:被譽為“鐵面包公”的陳沛武,其英勇事蹟及親民作風竟被唱片公司灌錄成曲,當歌來唱。這對一位華裔州總警長來言,不是空前,亦是絕後。

Sunday, May 29, 2011

華警神探之尹樹基(二)

第二集(完結篇)
兩個月內掃平賭馬機
尹樹基嚴令奏效


尹樹基是繼馬騏騮及陳仁慶之後,第三位擔任檳城州總警長的華裔警官,警階從第一級高級助理總監擢升為副總監。

2005年2月走馬上任後,尹樹基依然保持他的親民政策,並在檳州推行七大策略,誓言要超越他在馬六甲擔任總警長時,所創下全國罪案下降率排行第2記錄的目標。

這七大策略是:(一) 州總警長定期公開與群眾會晤、(二)閉路電視網上監督系統、 (三)罪案警報系統 、(四)警方走向群眾 、(五)在公共場所設置摩多車輪鎖格、 (六)摩多車籃設置安全網及 (七)手機短訊與電郵。

他按照自訂的七大策略,以身作則的參與檳州的社區活動,加強民眾與警方的聯繫,帶領警方走向群眾,提倡警方與民眾之間的互動聯繫,以讓警隊具備廉潔、更有職業道德與專業水準的要素,從而提高民眾對警方的信心。

曾在政治部服務的尹樹基,憑著多年在幕後收集資料的經驗,找到了改善警隊及防範罪案的方法。

他經常提醒自己,警方必須走入民間,達致警民合作及保持警民友好關係,才能獲
最全面及最新的資訊。

他放下身段,進一步提升警民關係。他自制“檳州總警長與民同在環節”(Sesi Bersama CPO),訂每個星期四上午9時至中午12時之間,親自會見公眾。他的目標是要讓市民無需通過第三者的投訴,也可直接向警方詢問案情的進度以及提出所需的援助。

他也時常微服出巡,在助理陪同下於晚間在檳威兩地走動,瞭解各警區的治安,並抽空檢閱電郵郵箱、市民的求助或投訴電郵,若發覺能協助的事件,即毫不遲疑地採取行動。

他曾在元宵節晚,親自率隊展開取締爆竹行動。在華人農曆新年初三,馬球場發生一宗謀殺案,雖然當時是在新年休息期間,他依然前往馬球場瞭解案情。他直言這種種作風,並非要搞個人英雄主義,只是希望自己可以以身作則,帶動州內全體警隊。

2006年,尹樹基的警察生涯再踏入另一高峰。在時任全國總警長慕沙哈山推荐及首相首肯之下,他受委出任全國刑事調查部總監。

身為“刑警一哥”的尹樹基走馬上任後,立下目標要在兩個月內將國內的非法電玩中心及賭博馬機全部“清除乾潔”。

當年的非法電玩中心及賭博馬機之猖獗程度,以“泛濫成災”形容也不為過,同時很明顯的是,有人濫權包庇。為杜絕此風,武吉阿曼警察總部下達命令,立下不成文條例,規定每間警察局範圍內的1公里,絕對不能存在犯罪活動。

曾有一次,尹樹基親自率隊前往雪蘭莪州適耕莊取締4間一列排開的電玩中心時,發現這些電玩中心原來與適耕莊警察局僅相隔一條街。

不禁勃然大怒的尹樹基,向全國所有警局發出嚴厲警告說:“我要提醒所有警局必須嚴厲執法,這是我的最後通牒,如果再有人敢知情不報而要我親自出馬,這些人將面對嚴重後果。”

兩三個月過後,國內的非法電玩中心及賭博馬機活動,銷聲匿跡。尹樹基採取的快、狠、準策略,以狂風掃落葉般的猛力掃盪,果然奏效。他實現了講到做到的承諾,讓他建立起更堅固的威信。

按照尹樹基的計劃,刑警將一年分四季,每季為3個月。首季打擊非法電玩中心及賭博機後,接下來就是痛擊色情行業,然後就是大耳窿及私會黨活動。

尹樹基擔任“刑警一哥”時,已年達55歲。他過後獲得延長任期,直到2008年1月8日到達57歲時正式退休。

尹樹基卸下職責,告老返鄉。他訂下的一年四季策略,只好留待接任者去繼續完成了!


下週預告:吉隆坡開埠百年以來,從未有華裔警官擔任隆市總警長一職。直至1990年終於帶來大突破,陳沛武走馬上任,成為隆市有史以來,第一位華裔總警長。

Sunday, May 22, 2011

華警神探之尹樹基(一)

第一集
華裔出任刑警一哥
尹樹基破警隊百年歷史

文武雙全的華警為數不多,尹樹基乃是其中一人。

年輕時代的尹樹基,志願原本是要當一名工程師。高中畢業後,他申請技術學院機械工程系。不過,後來在父親大力支持下,他於1969年11月加入警察部隊。當年他才18歲。

他最初的警階是見習警長,起薪為295令吉。在警隊服務期間,尹樹基一直努力不懈的自我提升,並一度前往外國深造。他考取的文憑與學位包括國家行政管理科學文憑、國大警察科學文憑、澳洲商業(商業行政)學士及美國商業行政(訓練、人力資源發展)碩士。

在警隊的第37年,尹樹基的警察生涯達致最高峰。他於2006年11月獲擢升為全國刑事調查部總監(CID Director),成為唯一及第一個被列為“四大天王”之首的華裔警官。

所謂的“四大天王”,是指武吉阿曼警察總部的四大部門主管,即刑事調查部、內部安全及公共秩序部、行政部及政治部。而名列四大部門首位者,乃是刑事調查部(CID),屬警隊第三把交椅。

這四大主管的警階都屬於總監級,職位僅次於全國總警長及副總警長,所以江湖中人也往往將這四大主管稱為“四大天王”。

身為華裔警官的尹樹基掌管全國的刑警,在大馬警察歷史上,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當這位“刑警一哥”於2008年退休時,他的退休感言,仍然不忘叮囑後一代的華裔年輕警官。他說:“沒有人是不能被取代的。我雖然創造了全國第一位華裔刑事調查總監的歷史,但我相信以後仍然有華裔勝任這高職,甚至超越我的成就!”

尹樹基30餘年的警隊生涯,大部份都是在政治部渡過。在七八十年代我國政府掃蕩馬共時,他時常在全國各地奔波,偶爾還跟隨軍警人員進入森林。

在執行任務收集情報時,他發現許多馬共成員都是在被誤導及在遭威脅的情況下加入馬共,因此他致力於勸解馬共成員改邪歸正。

尹樹基在訪談中憶起的一段最難忘回憶,是於1975年發生的日本赤軍大鬧首都的案件(見《KP話當年第一篇》)。這一年的8月4日,日本赤軍突然侵襲隆市安邦路,潛入AIA大廈的美國領事館挾持人質,威逼日本政府釋放被關在日本的赤軍。

在四天三夜的驚魂中,日本赤軍幾乎翻轉了整個吉隆坡,而當時在政治部擔任警長的尹樹基,也參與收集日本赤軍情報,期間鬥智鬥力,至對面交鋒。

尹樹基鮮少公開露面,年輕時將全副精神放在與共產黨對抗上,在1997年開始才參與警隊行政工作。

踏入廿一世紀,尹樹基終有機會揚名立萬,創下名堂。他在武吉阿曼警察總部的行政部服務3年後(當時警階升為助理總監),於2000年被調回政治部,擔任吉隆坡政治部主任。

2002年7月1日他離開吉隆坡政治部,擢升為馬六甲州總警長(警階提升為高級助理總監),成為國內另一位受側目的華裔州總警長,揚名於華社。

在擔任馬六甲州總警長約兩年期間,尹樹基意識到若要獲得最全面及最新的資訊,警方必須走入民間,達至警民合作,保持友好關係。

他認為身為州總警長,有必要以身作則,與民眾保持最緊密聯繫。在面對一些警員偷懶及貪污問題時,就直接改變他們的不良態度,而不是改變系統來符合他們。

在採取親民政策之餘,尹樹基也特別注重防範罪案的工作,甚至將自己的心得編撰成書,以自己對防範罪案的經驗印刷了一本題為《馬六甲經驗——罪案防範策略》的書籍。

2005年2月1日,尹樹基被調升為檳城的第3任華裔總警長,警階從第一級高級助理總監擢升為副總監。

凡事親力親為,主動深入民間瞭解罪案問題的尹樹基,在出任檳州總警長期間,更進一步發揮他的親民作風,獲得民眾喻為“全民的州總警長”。


下週預告:2006年,尹樹基的警察生涯再踏入另一高峰,受委出任全國刑事調查部總監。身為“刑警一哥”的尹樹基上任後,立下目標要在兩個月內將國內的非法電玩中心及賭博馬機“清除乾潔”。

Saturday, May 14, 2011

華警神探之袁悅凌(二)

第二集(完結篇) 
退休後撰書話當年
袁悅凌嚴批政治腐敗


時任霹州總警長古傳光在1975年11月遭兩名馬共份子暗殺後,讓霹州警方面臨更嚴峻的考驗,而袁悅凌被調派接任此職,顯然與他曾在霹州及砂勞越州剿共有功有莫大關連。

古傳光與袁悅凌都是直接與馬共交鋒的華裔高級警官。1971年當袁悅凌在砂勞越州擔任政治部高級警官時,曾參與剿除北婆羅洲共產黨的行動。

翌年的1972年,他更協助500名砂勞越州共產黨遊擊隊成員解除武裝,離開森林並重新融入社會,解除當地共產黨的威脅。

袁悅凌接任霹州總警長之前,是在武吉阿曼警察總部出任副政治部總監,負責出謀劃策及擬定技術戰略等。

他這次重返霹州,很自然被馬共份子視為眼中釘及再度成為被追殺的目標。在危機依然四伏之下,他的女兒曾險被擄綁。袁悅凌為了家人的安危,不得不將女兒送往英國,暫避險境。

擔任霹州總警長的五年餘期間,袁悅凌極力將一些曾在吉隆坡、吉蘭丹州及彭亨州與他共生死的舊部屬調往霹州,共同抗衡共黨的威脅。

1981年,袁悅凌離開霹州,調升為砂勞越州警察總監。1984年,他以57歲之齡正式退休,離開服務了34年的警察部隊。

退休後的袁悅凌,對國家的發展與政局仍然非常關心。他除了多次參與講座會之外,也撰寫了兩本書。他的第一本著作 Operation Ginger 講述他當年與共產黨作戰的經歷,而第二本著作Nation Before Self 除了追述當年緊急狀態及其從警生涯之外,更對現時的局勢抒發其見解。

袁悅凌雖然已高齡八十餘,但思路依然清澈。不論在其著作或是在講座會上,他對乖離立國宗旨的現象深表不滿,並大力鞭笞警隊的貪腐現象。

他認為警隊的貪污現象和華裔警員比率的超低,對國家治安都會帶來不利的影響,而且也是很不健康的。

他心目中的警隊結構,應以各族比例與人口比例為準,而只有這樣警察部隊才能更好地執行維持國家安寧的重大任務。

他在著作裡如此寫道:當年(1950年)我成為見習亞裔警長時,54名新人中,22名是馬來人,19人是華裔,13人是印度人。這樣的種族比率才是健康的。

袁悅凌的話當年,有感而發。時下近9萬人的警察部隊,華警佔不足3%,華裔警官人數更是少之又少。他甚至如此形容:當資深華警先後退休之後,恐怕華裔在警隊變得比中國大熊貓還要珍貴。

袁悅凌追述當年513事件時,再點出警隊種族比率的重要性。他直指當年發生種族沖突,幸好鎮暴隊成員有3大種族,因此才成功阻止局勢惡化,不致演變成更大規模的種族衝突。

在政治課題上,袁悅凌也表達其真知灼見,認為貪污源自腐敗的政治,而腐敗的政治是金錢政治造成的。

他一針見血點出國陣在2008年大選中失利的主要原因,不是因為在野黨的強大,而是國陣內部機制出了問題,造成人心普遍不滿。

“國陣為國家做了很多好事。我從來不反國陣,但我抗拒濫權者。308大選我第一次把票投給反對黨,因為巫統沒有改善其黨風氣來挽救大局。無論巫統、馬華、民政和國大黨都必須改革,人民已對他們失去信心。”

他更忘不了年輕時在中國目睹國民黨腐敗的那一幕。國陣在308大選失利,他堅稱不是因為反對黨強,而是(國陣)內部腐敗,就像當年的(中國)國民黨。

自稱“窮一生是國陣的忠貞支持者,直到308大選為止”的袁悅凌,如此激憤的說出這番話,正表露出他“愛之深,責之切”的感受。

袁悅凌是大馬偉人之一。在我國獨立53年後首次舉行的2010年9月16日馬來西亞日,袁悅凌與另3人獲得頒發“馬來西亞偉人獎”,肯定了他在推動馬來西亞成立時所付出的偉大功蹟。


下週預告:文武雙全的華警為數不多,尹樹基乃是其中一人。年輕時代的尹樹基志願原本是要當一名工程師。不過,在父親大力支持下,他於1969年11月加入警察部隊。當年他才18歲。